主流时代的远去与“朝阳时代”的假说

1690111457 广播论坛
  195次点击

中国最大的收音机专业生产厂家德生公司的总经理梁伟曾经公开对某些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认为收音机是一个夕阳产业,我认为属于它的朝阳还没有升起”。的的确确,在以德生为龙头的一批新生民营收音机生产厂家的努力开拓下,近年来的中国收音机市场确实呈现出自国有老收音机生产厂家凌夷萧条、倒闭重组以来的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德生与德劲在中国收音机市场上的竞争,更是大大加快了收音机产品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改革步伐。中高档收音机层出不穷,品种之多、品质之高,是国内数字收音机产业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点确实让人为之欣喜。

但是,国内收音机生产企业上台阶式的繁荣景象并不意味着收音机产品既西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流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属于中国的广播“朝阳时代”的来临!在“广播爱好者”论坛上,“松夫”网友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帖子,说是:1985年之后的收音机产品都是垃圾!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偏激的,但事实上“松夫”的发言还是有其根据。当我们对比1985年以前的收音机产品之后发现,后来的收音机真的就越做尺寸越小、越做技术越简单、越做功能越单一、越做定位越低级、越做设计越没有新异、越做音质越没有水平了。即使是数字收音机时代的来临似乎也没有挽救起收音机市场的勃发,仿佛收音机市场就在1985年的这道历史的分水岭上每况愈下、一病不崛,其业绩再也不如从前了。这当然不是收音机厂家的错,从技术曾面上说,收音机的数字化技术比以往的数码模拟和机械调谐型收音机有了本质的飞跃。问题是出在市场上,出在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以及广播自身的局限性上。

转眼看看国外一些曾经以收音机作为自己龙头产品的著名电子制造商。

首先是德国的根德(GRUNDIG)公司。根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收音机产品上的丰功伟绩确实已经成为历史了。不看根德从前的产品就不知道其现在产品之差!香港著名的收音机收藏家霍定洪先生于2004年9月在深圳举办过一个收音机展览活动,虽然笔者未参加,但从媒体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上了解到,霍先生这次所展出的收音机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根德老机。这个展览使得许多前来参观的国内收音机爱好者留连忘返,一个资深爱好者在参观展览之后对我说: “看完这个展览,听完根德的‘蓬蓬声’,我对收音机,尤其是收音机的声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现在才发现,我以往的认识都是肤浅的。那种收音机,那种享受与奢侈,呈现了五十年前欧洲上层贵族的生活侧面,真的不是现在的收音机可以与之比拟的!”如此之高的评价从一个资深的爱好者口中不经意地托盘而出,可以想象根德老机是多么的具有魅力和与众不同。我想,这些老机都能够让资深的爱好者“重新认识”收音机,如果是普通的消费者呢,估计只有惊愕无语了。我虽然没有根德老机,但也在其他爱好者的家中看过、听过。比如根德3097型电子管老机,极其庞大的身躯、精致厚重的木壳、蓝色漂亮的“猫眼”和让人久久不能拾怀的“蓬蓬声”,真的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相比之下,德生仿制根德960型收音机的1959型(图[1])收音机在根德3097老机的眼中只不过是孙子辈的小“蓬蓬声”而已,然而在普通人的眼中,德生1959型收音机已经是很“庞大”的了。

以上所列举的是1985年以前的根德收音机,如今的根德又是怎样的呢?1986—1991年,根德最高档的“SATELLIT”系列收音机产品中的S-650(图[2])在德国本土生产的历史结束之后,根德以后的收音机产品几乎就是由葡萄牙的工厂来完成产品的加工生产,也偶有台湾等其他地区的电子器件制造商来为根德制造收音机。1996年之后,德国根德就彻底放弃了收音机产品,将销售和开发权转卖给了美国的电子制造商。而在今年,德国根德公司就差一点被中国的电子生产商给收购。一代欧洲电子巨头就这样没落下去了,属于它的“朝阳”已经成为“夕阳”,属于它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被历史尘封起来。

其次是日本的索尼(SONY)公司。这是一个以收音机起家的被誉为“2000年世界最高价值电子品牌”的专业电子生产企业。虽然在收音机生产制造领域,只是在1985年根德收音机产品转型之后与根德并驾齐驱。但其与收音机有关联的电子产品在六十到九十年代都是享誉全球的。我曾经在一位爱好者家中看见过一个比我年纪还要大的七十年代的索尼便携式电子产品,其尺寸约有三个笔记本电脑加起来的大小,集合了全波段收音机、双磁带放音录音、5.5英寸电视接收和磁带录放音的功能,其中收音机是机械加模拟数字的双重调谐机构,电视也是无线加有线的接收系统,还有电筒照明、立体声扬声器和温度、湿度、时间、时区显示等功能。真是让我这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开眼界,不得不佩服这样的能够在那个年代生产并被人所接受的产品。如今这样的高度技术化、多功能的综合型电子产品是不可能再有企业去做了。

索尼的收音机产品的顶峰应该是在1988—1992年,代表产品是CRF-V21A(图[3]),这是一个集合了全波段收音、频谱扫描和气象卫星接收并打印卫星云图于一体的恐龙级收音机产品。尽管索尼很用心地研制出这款为消费者“打开娱乐与资讯之门”的大型收音机,但市场销售并不如索尼所一厢情愿的那样,1992年因为“市场定位失误”的原因,CRF-V21A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一代顶级收音机王就这样停产了!

九十年代之后,索尼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高消费类电子产品中,渐渐冷淡了对收音机的研发。虽然现在索尼仍旧有收音机新产品上市,但基本都是廉价的袖珍型的两波段收音机,高档产品不仅没有推陈出新,甚至连像ICF-2010(图[4])、ICF-SW55(图[5])、ICF-SW77(图[6])这样在市场上销售10多年的很有分量的高档机也相继尘埃落定或是苟延残喘。

还有像菲利浦和德律风根等以前著名的收音机制造商现在都已经放弃了收音机的生产。目前,为了使这一不受重视的低消费电子产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包括索尼、根德和山进在内的几乎全世界较大的收音机制造工厂都迁移到了中国内地,或自己开厂或让其他中国电子生产商OEM,其中以广东的深圳和东莞的生产企业最多。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都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转型。

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造成了收音机市场的萎缩,在进步和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改变了生活需求和消费观念。时间在前行,时代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原先收音机能够提供给人们的包括音乐、娱乐、资讯等广播节目的生活信息主渠道,逐渐被音响、电视、电脑、互连网、CD、 MP3所取代,新一代的电子电器产品提供了比收音机更高效、更直接、更有选择性的娱乐资讯和听觉效果。时代的改变、技术的更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将收音机这样的电子产品定位成一种小家电,而不是几十年前的“蓬蓬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眼中的收音机已经是可有可无的电器,是一种廉价的消费品,绝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习惯于在城市小地摊上购买一台廉价的、甚至并不合格的收音机唱响品来收听广播。虽然索尼现在的中高档收音机的价格依旧在2000元以上,但在新潮电子行列中却找不到收音机的位置;虽然2000年中国出口到国外最昂贵的电器是一台在美国售价为500美圆的收音机(德生HAM2000),但似乎梁伟自己不说,就根本没有人知道;虽然收音机并不一定像手机的普及冲击寻呼机的市场,或者像数码相机的崛起取代普通相机那样速变,但那个以收音机为主流的时代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收音机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重要了,至少不是像几十年前那么重要了。收音机甚至已经成为历史的风标,被时光定格。

其次是企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产品也不是品牌,而是获取利润。产品是产生利润的主体,品牌是产生利润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利润的关系最直接也最紧密,任何不能够产生利润的产品,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无论品质多好,科技含量多高都是失败的。任何不顺应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是绝对不能够获取足够利润的,也最终不能够是成功的产品。企业终究不是科学院,企业里的工程师也不是科学家。对于企业来说,它必须顺应市场主流的变迁;必须随时代的改变而变化;必须从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而进行产品革新,像以生产胶片著名的柯达公司,如今已经将市场从生产胶片转型为生产数码相机;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产品的含金量越高越成功,而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大越成功。只有首先拥有市场,才能够再谈产品本身的问题。一切没有市场的产品,其后续的工作也显得有些徒劳。按照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如果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当代收音机绝对不会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样子。没有理由说,现在的技术水平不如从前;没有理由说所谓“电子管的收音机就一定比晶体管的收音机好,晶体管的收音机就是比集成电路的收音机好”。只是我们并没有在收音机这样的电子产品中应用能够体现当今科技水平的技术手段而已。因为市场决定了做收音机研发工作的工程师只能够大材小用,在一个被市场桎梏住的技术圈子里打转。

再者是在我国当前的广播环境令人窒息。

广播节目的单一无序、我行我素和“佛跳墙”似的欠缺专业化的“大广播主义”以及广播传播的各种干扰更让收音机市场雪上加霜。

作为广播最主要收听波段的调频广播,除了北京为了维护首都形象没有开办求医问药节目之外,其他各省市的调频广播几乎都成为江湖郎中的家园。有些中等城市的调频广播几乎每个时段都有卖狗皮膏药的节目,更让人费解的是:很多广播电台的黄金时段居然都被医疗咨询热线所把持。先是增高药,再是肝炎药,最后还有性病药,彻彻底底把广播电台武装成医疗阵地,成为医院和药厂门庭若市的窗口。这能够不让人望而却步、深恶痛绝吗?广播节目与大多数听众的需求无关,也对听众的需求漠不关心,甚至连收听的对象都模糊不清,一味地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在药品中挣扎。这种从为了听众而广播退化到为了效益而广播的变相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广播界的一种典型的畸态。广播电台的经济来源薄弱原本就是因为缺少吸引大众的广播节目而争取不到更多的广告资金,电台的节目策划者们不仅不针对自己的狼狈局面对症下药,反之还找来卖药机构开设“空中门诊”,来把更多的听众驱逐“出境”,并大肆毁损广播的形象,留下一些患者将广播作为解决自己难言之隐的秘密途径。如此这般的广播收听大环境,对于绝大多数听众和广播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遗憾!

再说中波这个波段,这个波段对环境的干扰特别敏感。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增设了许多高档的电子电气设备,这些包括电脑、台灯、微波炉、电视机、无绳电话在内的常见电器都会对中波形成辐射干扰,所以收听效果变化很大。并且这个波段多为本地的广播信号,与调频信号有重复,就显得更没有收听价值,况且中波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不大,而更多的是多数收音机的中波接收性能原本就并不好,即使是广播爱好者也大多不喜欢在这个波段上停留。

最后说说短波。大多数听众并不了解短波的用途,由于接收效果不稳定,一般都弃之不用。而有些知道用途的听众也因为没有国际广播频率而无法找寻到自己所要寻找的广播信号。对于绝大多数广播爱好者来说,短波是一个最精彩的波段,提供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中文和方言广播节目。就是凭借这一点优势,使收音机还能够在当今琳琅满目的各种电声电器的夹缝中拥有其生存的空间。但是,蓄意的同频率干扰严重污染这个精彩的收听波段。当艰苦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收听的境外中文广播电台节目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来不及高兴,连续不断的敲锣打鼓、唢呐二胡之类的干扰声便接踵而至,仿佛它必须陪同广播信号造访每个人的每一台收音机。干扰信号与广播信号交杂在一起,犹如参加一场盛况空前的乐音会,各种声音趋之若鹜、觥筹交错,同时也让人望风而逃。

收音机因广播的发展而存在,广播因收音机的“成长”而精彩。

如此可见,就是连广播这一收音机所服务的唯一对象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身陷泥沼,我们如何能够期待收音机的“朝阳时代”能够得到怎样的拯救?这个时代又有什么依据和力量来托起已经沦落的“朝阳”?
“朝阳时代”之假说的创立者梁伟,为了其所热衷的广播和收音机,“爱一行干一行”地把自己的兴趣与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十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德生一直在蓬勃发展着自己的收音机市场,追求着“大收音机”的理想。在做大品牌和产品市场之后,德生努力在同样的范围内创造出更有利于收音机产品自身发展的竞争局面。德生的发展策略一直在试图努力支撑起属于收音机的一片更为辽阔的天空;努力支撑起又一次属于广播的“朝阳时代”。但是,与广播业萧条发展的现状以及消费者消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态对比,德生的努力似乎有些势单力薄。中国广播界的大环境似乎就注定着“朝阳时代”永远只能够是一种假说。

这种假说的依据是什么?对于已经经历过广播的“主流时代”的西方来说,虽然收音机已经成为“夕阳”,但从西方人的生活环境中看,由于经济水平高、生活条件好,目前平均一个家庭还拥有5部收音机,欧美人买一台500美圆的德生HAM2000(图[7])(作者注:HAM2000是德生公司的旗舰产品)像是买一个高级玩具。据说欧美人每天平均听广播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在那么富足的生活环境和高科技社会中,广播不仅没有被淘汰,还成为一种生活消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没有经历过“主流时代”的中国就不能够有广播“朝阳”的存在?

我认为,欧美与中国的国情有别,意识形态不同,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有所差异,必然导致国民的消费观念也存有很大区别。绝大多数中国人买收音机是用来听的(听新闻也罢,听郎中讲课也罢),而绝大多数欧美人买收音机是用来玩的,是一种调谐玩具和消遣手段而已。如今,大多数欧美人是因为对无线电本身的爱好和兴趣而对广播和收音机有着一丝眷念之情。欧美人有足够富余的资金来投资属于过去的纪念,使听广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正在向经济大潮的浪尖攀爬,根本没有回头顾及的闲暇,仿佛也没有兴趣在广播的“朝阳时代”中停留,甚至可以将这个“时代”忽略而过。更重要的是,据说欧美的广播节目都非常专业化,每个广播电台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广播方向和相对固定的收听群体,欧美的广播电台从出发点上就是打造听众所需的专业广播节目,做属于自己的广播风格,并且利用RDS(广播副信道传输)以及第三代广播——DAB(数字广播)、第四代广播——XM(卫星广播)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更高效和稳定的收听质量,保证了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与国内鱼龙混杂的“大广播主义”的办台方针相比,国外的专业广播环境在现今的中国(尤其是地方广播电台)几乎是一种奢求,其在未来是否能够在中国诞生还很难说,毕竟国家之间的传统观念和价值理念是不一样的。在现今中国,如果不是因为汽车消费量的增加带动了汽车音响(收音机)的普及,广播就又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听群体。

欧美人因为生活富余等原因还留念着广播和收音机的现象并不意味着广播仍旧是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收音机的多少也不意味着其仍旧是主流电器。对比在美国、在欧洲的广播主流时代,那种根德老机般的奢侈生活也已经成为了历史,那个以拥有高档收音机为荣耀的年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球收音机市场的整体萎缩在收音机电子巨头们的纷纷下马中得以最直接的体现。这也就是说,西方的广播的“主流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文化和经济的环境差异下,与其进行全盘照搬式的描摹似乎没有实际的意义。

“朝阳时代”的另一个理由是:据说,目前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都在迅猛上升之中,甚至上升的幅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我想,各地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上升的状况意味着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中国广播的“时代回归”?但愿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增长与江湖郎中的“大量捐款”无关。

“朝阳时代”还有一个理由是:“一个产业是否走向没落有一个直观的表现,那就是:是否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在当今中国,确实有很多企业还在生产制造收音机,并有更多新生的企业加入到收音机产业中来。除开拿国外定单做OEM的企业之外,更多的新生企业在收音机产业中的落户并不是为了孕育“朝阳时代”,而是在现今中国的广播气候和收音机市场双双冷落的情况下,为顺应消费者对收音机低廉的消费心态而在这个并不广阔的市场中随机地捞上一桶金,占领“地摊唱响品”的市场位置。这些企业从来对广播本身就是不以为然的,更对“朝阳时代”嗤之以鼻,并制造出大量的垃圾产品,充斥收音机市场。“垃圾广播节目”再加上“垃圾收音机产品”,有谁还能够对“朝阳时代”有足够的信心?难怪梁伟自己都对此而感叹道:“如果有一台好收音机,很多人原本能够成为终身的广播爱好者”。

时代发展和事物更新的客观规律以及经济环境决定了收音机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市场消费份额;国内广播电台自身的弊病、广播传播的各种不利因素和一大批收音机小厂家的“垃圾贡献”更加速了广播收听者的大量流失。德生的小环境似乎难以改变国内广播业界的大环境。

我并不认同把广播说成是“夕阳传媒”,把收音机形容成“夕阳产业”。只是很多人在很不恰当的经济发展阶段里,将收音机产业推向潜意识的冷发展中,将广播资源和广播形象肆无忌惮地浪费和污染了。这种冷发展和浪费污染甚至造成中国广播整体环境和收音机产业的“厄尔尼诺”。很难说这种现象不会对将来的广播传媒和收音机产业带来更为负面的影响;很难说在被拜金主义过分熏陶的恶劣环境中,不会给人以对收音机和广播在意识形态上的质变。

作为一名广播爱好者,我是多么期望属于广播和收音机的“朝阳时代”的来临,让收音机也能够像手机一样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让无线电广播接收技术在商业化中实现技术上的飞跃和生活上的享受。但是这样美好的愿望仿佛也只能够是驻留于理想,尽管很多人为了这个目标至今还在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想起爷爷中年时的一张老照片:昏黄阳光下的晌午,爷爷躺在桌子边的躺椅上,躺椅旁放着一个盛满茶水的杯子,右手夹着一只烟,桌子上摆放着一台春雷3T9(图[8])老台机。在我迷茫的视野中,我仿佛看见躺椅在上下摆动,空气中飘满茗香;我仿佛看见上升的袅袅烟迹,听见那台老台机流淌出的一曲悠扬的歌……

关键词:
感谢 广播论坛 提供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关于本站

本站旨在为广播爱好者提供资源共享、交流的网络平台,直播信号、点播节目均来源于网络共享,版权归原作者,本站仅提供链接。本站无意侵犯版权,如有此类问题请联系处理:admin@radio5.cn

广播迷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广播迷微信号

站长个人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秀播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秀播网微信号